首页-> 学校要闻-> 正文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努力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解析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密码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5日

人才培养是高校五大基本职能之一,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袁政海,全国数控大赛专家、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队技术指导专家兼教练组长、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国胜,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王伟雄……这些工匠大师均是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

始建于1958年的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英雄城南昌、赣江之滨,是江西省机电行业办学实力最强的培养应用型号人才的高等学校之一。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秉承“崇德尚能,知行致远”的校训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省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连续4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14年被评为“江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响应智能制造,优化专业布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办学优势,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集中资源重点打造了机械制造、汽车技术、电气控制、信息技术、材料工程、管理服务等六大专业群。

近年来,为助推江西智能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学校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增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特色新专业,并成为江西省首批开设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今年年初,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13个新职业,学校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分别与其中的5个新职业对应。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联合开办职教本科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来西亚合作开办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与制作2个国际班。此外,学校还主动引入《悉尼协议》范式,从“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出发,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专业建设范式,推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进程。2018年,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优势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特色专业。在今年公布的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中,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首批汽车运用与维修证书试点院校之一,并认定为省级办公室驻点学校。

推进四项工程,培育工匠之师,奠定人才培养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6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10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首席技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等、省级各类人才近40人。

学校大力推进“四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名师引领、骨干支撑、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思路,完善教师教育管理、考核培训等制度,大力推进师德提升工程、青蓝工程、工匠工程、名师工程等4项工程,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比例为43%,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85%,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实施师德提升工程,紧扣《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师德监督考评体系,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实施青蓝工程,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一对一”结对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绩突出的导师,帮助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实施工匠工程,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交流实践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生产实践和创新教学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含金量;实施名师工程,构建校院两级“教学名师”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育,充分发挥“王伟雄模具钳工大师工作室”、“董理工业机器人技能大师工作室”、“柳荣华数控车工大师工作室”等国家、省、市三级大师工作室的示范作用,专注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技艺传承和技术创新,打造高技能人才技术展示交流的平台。

坚持以生为本,加强内涵建设,升级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兼顾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基本要求,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就业为指引,不断完善培养标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升级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崇德尚能1610”思想政治工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1条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分层次、有重点推进6项子工程,一年级推进“文明礼貌教育”+“红色基因教育”,二年级推进“孝德感恩教育”+“诚信守法教育”,三年级推进“职业素养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全力打造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10支思政工作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做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在部分省级、校级特色优势专业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试点,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学校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灵活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模式,建设一批精品课程资源库。目前,共建有精品在线课程15门,教学资源库8个,先后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

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地方,融入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探索“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办学模式,全力做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这篇“大文章”。

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实施“校企一体化”、“订单式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现代学徒制”,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校企人员互兼互派、协同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优先接受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合作办学机制。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行双证书制(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校先后与南昌地铁交通集团、江铃集团等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学生上岗能力与生产的无缝对接,大力提升了学生就业率和竞争力。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内少数拥有研究所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充分发挥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将科研教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建项目团队,聚焦社会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设计和成果转化。学校“智慧云互动课堂”在革命老区瑞金十余所学校投入使用,助力教育扶贫,并得到省政协主席姚增科的批示。今年,学校独立研发、制造生产的“电机装配生产线”,通过捷和电机(江西)有限公司的验收并投入使用;校企合作开发的“中药房智能发药系统”在赣州中医院调试即将投入使用。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负责起草的《地下铲运机》标准由国家工信部发布实施,成为机械行业国家标准。近三年来,学校获国家专利82项,主持起草矿山机械产品行业国家标准2部,纵向、横向科研项目51项,为促进江西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强化双轮驱动,拓宽培养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创新创业和以赛促学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最大限度激发师生学习动力、创新活力。

学校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积极打造“双创”导师团队,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搭建“院级—校级—省部级—”四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学校“易辨识矿泉水瓶创意设计”项目在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夺得全省一枚特等奖。目前,该项目已落地转化投入生产。

学校积极打造“技能竞赛月”活动品牌,主动承办省级赛事,举办各类校级赛事,不断发掘师生潜能,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全国首届电切削工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学校师生荣获多个竞赛一等奖名;在2017年——2019年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赛项中,连续三年蝉联一等奖;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排行榜”中,学校获奖数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不忘初心薪火传承,改革创新续写辉煌。就在前不久,教育部传来喜讯,学校10个项目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认定。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5个专业确定为骨干专业;“工业机器人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性实训基地”确定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智能制造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确定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智能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确定为协同创新中心;“机械创新设计大师工作室”确定为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数量名列江西省高职院校前三甲。

匠心智造,筑梦未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职教20条”为引领,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以及1+X证书制度试点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出新时代人民满意职业教育更加壮丽的篇章!